《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等奖
教案设计对于学习和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an en in un ün(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昨天我们跟随五个拼音娃娃参观了一番,今天五个拼音娃娃决定带我们到郊外去游玩,你们想去吗?看,她们很快就到了郊外。
二、看图识字,学词练句
1.郊外的景色美吗?你能介绍一下这里的美丽景色吗?
请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随机出示词语及音节:蓝天lán tiān、白云bái yún、草原cǎo yuán、森林sēn lín。
3.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同桌互相读、指读、齐读。
4.去掉拼音再读一读这四个词语。自由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
5.你能选一个词练习说一句话吗?
6.出示“草”生字卡片,让学生再读一读。
7.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呢?全班交流。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8.你能给这个字找朋友吗?或者用它说一句话也可以。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时发挥图画的提示作用,从图入手,把字的认识与事物、画面结合起来。由图引出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练习完整地说几句话,形成一个梯度,富有层次性。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练习用所学生字说话,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儿歌,巩固拼音
1.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那白云的家又在哪里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儿歌吧!(揭示题目“家”,跟读。)
2.出示儿歌。
(1)找找儿歌中已学过的字,读读。(点击出示。)
(2)还有一些字虽然没学过,但音节大家都熟悉,咱们来读读。(点击出示。)
(3)出示字卡“家、是”,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的呢?(生交流汇报)用这两个字各说一句话。
(4)剩下的是没学过的音节,跟着老师读,小朋友把它们记在心里。
(5)自由读整首儿歌,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配上动作。
(6)四人小组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儿歌。
(7)检查朗读。(能做动作的小朋友上台展示。)
(8)小朋友们还知道谁的家呀?
设计意图:儿歌中的音节学生都会拼读,要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儿歌读通顺。可以用展示读韵文的方法,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最后,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的能力!
四、巩固字词
1.卡片认读字词。
2.摘苹果游戏。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巩固知识,而且学生通过共同参与游戏,逐步养成互助互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并感受到浓浓的伙伴情,从而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及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潜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ün时,运用谈话法、观察法、游戏法,尝试着让学生在学习了前4个鼻韵母的基础上,充分发现、充分感知,从而归纳发音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学带有yun的音节词时,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堂课学生基本上是在编儿歌、做游戏、学中玩、玩中学中度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注重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扩大学生的学习容量和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anɡ enɡ inɡ onɡ(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而,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应把目光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本课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自我表现中,还能时时发现学习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
课前准备
1.部分声母、韵母卡片,生字卡片,图片。(师生)
2.制作相关的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语文课咱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开火车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ün。
3.指名说说前鼻韵母的发音要领。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学拼音,今天拼音娃娃还要带你们一起去拼音乐园中玩。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
设计意图:富有童真童趣的复习导入语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教师导入:看,拼音乐园到了,我们跟随拼音娃娃一起去看一看吧!
1.看图认识事物,进行说话练习。
(1)出示情境图,问:你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墙上有猫头鹰形状的钟表、窗外有弯弯的月亮、婴儿的妈妈正坐在床上哼唱着歌曲哄婴儿睡觉、床边点着一盏台灯。)
(2)相机出示音节chànɡ、dēnɡ、yīnɡ、zhōnɡ,告诉学生:这些音节中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个新的韵母ɑnɡ、enɡ、inɡ、onɡ。
(3)请你仔细瞧瞧这四个新韵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nɡ)告诉学生这叫做后鼻韵母。
(4)指导学生学习nɡ的读法:嘴巴张开一点,舌头平平地往后缩,鼻子出气。
(5)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
2.学习复韵母ɑnɡ。
指导读音:看教师的口形变化,先发a,再发nɡ。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学习anɡ的四声:出示ānɡ、ánɡ、ǎnɡ、ànɡ,学生自由练读,随机抽读。
(4)拼读含有anɡ的音节:bānɡ、zhuànɡ、qiánɡ、chuānɡ,教师范读,教给学生拼读的方法,学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步骤。
4.四人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学习enɡ。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读准enɡ的音。
不知不觉天色暗下来了,伸手不见五指,妈妈急忙打开台灯(台灯)。
①“台灯”的“灯”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
②发现enɡ与“灯”的韵母发音的联系。
③读好enɡ的发音。(先发e的音,紧接着发nɡ的音。)
(2)学习enɡ的四声。
引出游戏:拼音娃娃又要和大家玩游戏了,游戏规则是读准一个拼音就亮一处灯,想玩吗?
课件出示:ēnɡ énɡ ěnɡ ènɡ
(3)出示含有enɡ的音节:rēnɡ hénɡ fēnɡ dēnɡ。学生尝试着拼读、指读、开火车读。
(4)四人小组反馈合作学习的情况。
5.学习inɡ。
(1)引出谜语游戏:小朋友们真厉害,拼音乐园的大厅里所有的灯都亮了,我们准备回家了,可是拼音乐园的大门不开,一定要我们猜对谜语才给我们开门。听老师读:
家住青山顶,常在蓝天飞,嘴巴似铁钩,爱吃鸡和兔。
(2)学生猜谜语(谜底:鹰)。
(3)读准inɡ的音。
①看墙上挂的钟表是什么形状的?(猫头鹰形)读准鹰(yīnɡ)。提问:鹰(yīnɡ)的韵母是谁?
②根据后鼻韵母发音的方法,猜猜inɡ先发哪个字母的音。
③练习发音。出示后鼻韵母inɡ并告诉学生猜得很对,它就是我们要学的后鼻韵母。学生自己练习发音,同桌相互练习。
④检查自练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⑤小组赛读inɡ的四声。
⑥出示含有inɡ的音节:jǐnɡ bǐnɡ tīnɡ qīnɡ。小组同学互相读、指读、齐读。
6.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小宝宝还不睡觉。墙上的钟丁零零响了起来,谁来读一读?(zhōnɡ)
(1)这儿有个后鼻韵母onɡ藏了起来,老师把它找出来了,一起读onɡ。
(2)读准onɡ的四声。
(3)学习含有onɡ的音节:zhōnɡ hǒnɡ sònɡ qiónɡ。学生练习读,同桌互相读,跟读。
(4)拼音宝宝看小朋友们学得这么认真,还教大家一首儿歌,请跟老师读:
课件出示
nào zhōnɡ dīnɡ dōnɡ xiǎnɡ
闹 钟 叮 咚 响,
qǐ chuánɡ qù shànɡ xué
起 床 去 上 学,
jiàn le tónɡ xué wèn shēnɡ hǎo
见 了 同 学 问 声 好,
jiàn le lǎo shī jū ɡè ɡōnɡ
见 了 老 师 鞠 个 躬。
(5)这首儿歌里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后鼻韵母呢!谁来把他们找出来?
(6)你来当当小老师,听听你的同桌读得对不对。
7.巩固练习。
谈话:我们认识了4个后鼻韵母,现在来做两个游戏吧!
(1)做“送信”游戏:请一名学生将四张后鼻韵母卡片分给四个同学,再请这四个同学上台来带读。(配读儿歌: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表扬信。)
(2)听音组合:将单韵母a、e、o、i和尾音nɡ发给学生,师发音,生做组合游戏。
8.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inɡ。问:谁会读这个音节?告诉学生这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他跟后鼻韵母inɡ的读音差不多。
(2)学习yinɡ的四声。
设计意图: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注意力比较分散,40分钟学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特性,在教学中穿插了“送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由扶到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当小老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指导书写
引言:同学们,你们能准确地拼读这些音节吗?(mínɡ liànɡ)
1.说说他们是由哪些拼音组成的。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线格里的拼音朋友都占哪一格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课件出示拼音写法,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写一个音节的几个字母要靠紧一些。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要写紧凑。(提示:同学们写字时,身要正,肩要平,臂放开,足要安。)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写得好的给予鼓励,写得不好的给予指正。
5.修改自己书写的音节,同桌互查书写是否正确规范。
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小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的练习,有张有弛,有静有动,使课堂充满了灵气。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引导小学生自我评价,开放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体现。
四、布置作业
1.制作关于anɡ、enɡ、inɡ、onɡ、yinɡ小卡片。
2.在四线格上书写anɡ、enɡ、inɡ、onɡ、yinɡ各两个。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anɡ enɡ inɡ onɡ(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创设“小兔采蘑菇”活动情境:出示情境图,上面画着美丽的树林,绿油油的草地上“长”了许多蘑菇,这些“蘑菇”后面写着含有后鼻韵母的音节,请学生戴上小白兔的头饰来采蘑菇,然后带领大家读。
2.过渡: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做运动呢!我们去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二、巩固拼读
1.请看插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用几句话说清楚吗?
2.相机出示图中的音节和词语:游泳yóu yǒnɡ、骑自行车qí zì xínɡ chē、打乒乓球dǎ pīnɡ pānɡ qiú。
3.你能读一读吗?
(1)学生自由拼读。
(2)指名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能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同桌之间练习说,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利用插图辅助教学,叙述图中内容,找出音节,采用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巩固拼音,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车。这个生字你认识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记住呢?
3.给这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4.你能用这个生字说一句话吗?和你的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拼读的基础上识字,注重扩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面,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使之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并形成能力,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四、学习儿歌
1.谈话激趣:我们把汉语拼音全部学习完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更多的诗歌和故事啦!
2.老师现在就有一首很有趣的儿歌,你想读吗?
3.学习儿歌《两只羊》。
(1)出示儿歌,学生找出认识的字母和音节,自己读一读。
(2)学生看图听老师范读儿歌。
(3)领读、齐读、表演读。(适当地加上活泼的动作)
(4)小朋友,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呢?
(5)引导思考:这两只小羊做得对不对?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认识生字:羊、走、也。
(1)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吗?
(2)给这几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3)你能用这几个生字各说一句话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借助拼音读儿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一谈读懂什么,有什么看法,让学生通过读,有所感悟和思考,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反思
1.由扶到放,注重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了能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了“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按照“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以致用,走向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结束时,还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说音节,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实践,这些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对形近的复韵母能正确区分。(重点)
2.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熟练认读。(重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重、难点)
4.复习会写的生字,熟练掌握。
5.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课前准备
1.课件。(教师)
2.实物投影仪。(教师)
3.字母卡片。(学生)
4.小组汇报单。(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孩子们,秋天到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这节课,再次跟随老师去秋游吧!
(播放音乐:《一同去郊游》)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枯燥的拼音学习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秋游活动,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读读比比--激趣观察巧分类
1.出示课件:郊外美丽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下,一群孩子有的在草地上追逐玩耍,有的围坐在一起玩游戏,还有的在草地上欢快地跳着扇子舞。
2.孩子们,你们看,他们多开心哪!瞧,那扇子上还有拼音呢!你们愿意去读一读吗?
3.那可要睁大眼睛仔细瞧了,请大家认真观察扇子上的音节,你能正确拼读哪一对呢?(课件出示扇子上的音节,学生自由选择拼读。)
4.区分前、后鼻韵母in-inɡ。
(1)教师强调:在读in的时候,舌尖要向上齿龈移动,抵住上齿龈发鼻音n,在读inɡ的时候,舌头逐渐后缩,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
(2)如果在他们前面加上生母y,一声,大家还会读吗?(指名读、齐读)
(3)yīn、yīnɡ是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读出来,同学们可要记住哟!
(4)我们把这几对扇子上的音节再读一遍吧!
5.区分yǎn和yuǎn。
大家注意观察:yǎn与yuǎn这两个音节又有什么不同呢?
强调:一个是两拼音节,一个是整体认读音节,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整体认读音节要直呼。
6.区分平、翘舌音节。
(1)出示zuān、zhuān。谁能准确地读出这两个音节呢?边读边思考有什么区别。(指名读)
(2)要注意平、翘舌音的发音规律,谁还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7.区分介母i、ü。
(1)出示jiǎn、juǎn,读音时,应该注意什么?
(2)生试着读一读。
8.区分综合音节chán、chuán、chuánɡ。(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比一比、读一读--我们长得不一样(区分形近韵母)
1.区分ie-ei,iu-ui,根据发音方法区分:先发第一个字母的音,再滑向下一个字母。
2.男女生比赛拼读这三组音节。
3.出示拼音卡,试着再拼读几组。
设计意图:除教材上的音节外,又补充一些类似音节让学生拼读区分,扎实巩固这部分内容。
四、我会选--直呼音节练拼读
1.看到小朋友玩得那么开心,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参加呀?快想想,告诉老师秋游时你想带什么物品?
2.请大家小组内讨论,并在小组汇报单上,每人用拼音写一样物品。
3.小组选代表汇报,实物投影仪上显示汇报成果,集体订正错误音节。
4.刚才大家在思考的时候,老师也想了一些,看有没有和大家重复的。(出示教材上的词语音节)
5.自由读,小组内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五、伴乐下课,布置作业
1.孩子们,在你们的建议下,现在老师已经备齐了物品,让我们唱着欢快的歌儿继续前行吧!(播放《一同去郊游》)
2.宣布下课,布置任务:把你在操场上看到的物品或景色用拼音写下来,如果能用一两句话写出感受就更棒了!
设计意图: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寻知探宝”,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价值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用拼音表达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江南(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江”的读写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
5.感知内容。
(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收集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江南及荷花的了解。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征,在识字环节教师重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本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自主识字、创造性识字、小老师领读识字、赛读识字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与识字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强调练字应在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书写指导。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大家多多关注我们。
2、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对于学习和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an en in un ün(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昨天我们跟随五个拼音娃娃参观了一番,今天五个拼音娃娃决定带我们到郊外去游玩,你们想去吗?看,她们很快就到了郊外。
二、看图识字,学词练句
1.郊外的景色美吗?你能介绍一下这里的美丽景色吗?
请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随机出示词语及音节:蓝天lán tiān、白云bái yún、草原cǎo yuán、森林sēn lín。
3.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同桌互相读、指读、齐读。
4.去掉拼音再读一读这四个词语。自由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
5.你能选一个词练习说一句话吗?
6.出示“草”生字卡片,让学生再读一读。
7.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呢?全班交流。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8.你能给这个字找朋友吗?或者用它说一句话也可以。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时发挥图画的提示作用,从图入手,把字的认识与事物、画面结合起来。由图引出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练习完整地说几句话,形成一个梯度,富有层次性。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练习用所学生字说话,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儿歌,巩固拼音
1.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那白云的家又在哪里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儿歌吧!(揭示题目“家”,跟读。)
2.出示儿歌。
(1)找找儿歌中已学过的字,读读。(点击出示。)
(2)还有一些字虽然没学过,但音节大家都熟悉,咱们来读读。(点击出示。)
(3)出示字卡“家、是”,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的呢?(生交流汇报)用这两个字各说一句话。
(4)剩下的是没学过的音节,跟着老师读,小朋友把它们记在心里。
(5)自由读整首儿歌,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配上动作。
(6)四人小组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儿歌。
(7)检查朗读。(能做动作的小朋友上台展示。)
(8)小朋友们还知道谁的家呀?
设计意图:儿歌中的音节学生都会拼读,要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儿歌读通顺。可以用展示读韵文的方法,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最后,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的能力!
四、巩固字词
1.卡片认读字词。
2.摘苹果游戏。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巩固知识,而且学生通过共同参与游戏,逐步养成互助互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并感受到浓浓的伙伴情,从而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及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潜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ün时,运用谈话法、观察法、游戏法,尝试着让学生在学习了前4个鼻韵母的基础上,充分发现、充分感知,从而归纳发音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学带有yun的音节词时,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堂课学生基本上是在编儿歌、做游戏、学中玩、玩中学中度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注重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扩大学生的学习容量和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anɡ enɡ inɡ onɡ(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而,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应把目光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本课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自我表现中,还能时时发现学习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
课前准备
1.部分声母、韵母卡片,生字卡片,图片。(师生)
2.制作相关的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语文课咱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开火车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ün。
3.指名说说前鼻韵母的发音要领。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学拼音,今天拼音娃娃还要带你们一起去拼音乐园中玩。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
设计意图:富有童真童趣的复习导入语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教师导入:看,拼音乐园到了,我们跟随拼音娃娃一起去看一看吧!
1.看图认识事物,进行说话练习。
(1)出示情境图,问:你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墙上有猫头鹰形状的钟表、窗外有弯弯的月亮、婴儿的妈妈正坐在床上哼唱着歌曲哄婴儿睡觉、床边点着一盏台灯。)
(2)相机出示音节chànɡ、dēnɡ、yīnɡ、zhōnɡ,告诉学生:这些音节中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个新的韵母ɑnɡ、enɡ、inɡ、onɡ。
(3)请你仔细瞧瞧这四个新韵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nɡ)告诉学生这叫做后鼻韵母。
(4)指导学生学习nɡ的读法:嘴巴张开一点,舌头平平地往后缩,鼻子出气。
(5)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
2.学习复韵母ɑnɡ。
指导读音:看教师的口形变化,先发a,再发nɡ。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学习anɡ的四声:出示ānɡ、ánɡ、ǎnɡ、ànɡ,学生自由练读,随机抽读。
(4)拼读含有anɡ的音节:bānɡ、zhuànɡ、qiánɡ、chuānɡ,教师范读,教给学生拼读的方法,学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步骤。
4.四人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学习enɡ。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读准enɡ的音。
不知不觉天色暗下来了,伸手不见五指,妈妈急忙打开台灯(台灯)。
①“台灯”的“灯”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
②发现enɡ与“灯”的韵母发音的联系。
③读好enɡ的发音。(先发e的音,紧接着发nɡ的音。)
(2)学习enɡ的四声。
引出游戏:拼音娃娃又要和大家玩游戏了,游戏规则是读准一个拼音就亮一处灯,想玩吗?
课件出示:ēnɡ énɡ ěnɡ ènɡ
(3)出示含有enɡ的音节:rēnɡ hénɡ fēnɡ dēnɡ。学生尝试着拼读、指读、开火车读。
(4)四人小组反馈合作学习的情况。
5.学习inɡ。
(1)引出谜语游戏:小朋友们真厉害,拼音乐园的大厅里所有的灯都亮了,我们准备回家了,可是拼音乐园的大门不开,一定要我们猜对谜语才给我们开门。听老师读:
家住青山顶,常在蓝天飞,嘴巴似铁钩,爱吃鸡和兔。
(2)学生猜谜语(谜底:鹰)。
(3)读准inɡ的音。
①看墙上挂的钟表是什么形状的?(猫头鹰形)读准鹰(yīnɡ)。提问:鹰(yīnɡ)的韵母是谁?
②根据后鼻韵母发音的方法,猜猜inɡ先发哪个字母的音。
③练习发音。出示后鼻韵母inɡ并告诉学生猜得很对,它就是我们要学的后鼻韵母。学生自己练习发音,同桌相互练习。
④检查自练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⑤小组赛读inɡ的四声。
⑥出示含有inɡ的音节:jǐnɡ bǐnɡ tīnɡ qīnɡ。小组同学互相读、指读、齐读。
6.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小宝宝还不睡觉。墙上的钟丁零零响了起来,谁来读一读?(zhōnɡ)
(1)这儿有个后鼻韵母onɡ藏了起来,老师把它找出来了,一起读onɡ。
(2)读准onɡ的四声。
(3)学习含有onɡ的音节:zhōnɡ hǒnɡ sònɡ qiónɡ。学生练习读,同桌互相读,跟读。
(4)拼音宝宝看小朋友们学得这么认真,还教大家一首儿歌,请跟老师读:
课件出示
nào zhōnɡ dīnɡ dōnɡ xiǎnɡ
闹 钟 叮 咚 响,
qǐ chuánɡ qù shànɡ xué
起 床 去 上 学,
jiàn le tónɡ xué wèn shēnɡ hǎo
见 了 同 学 问 声 好,
jiàn le lǎo shī jū ɡè ɡōnɡ
见 了 老 师 鞠 个 躬。
(5)这首儿歌里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后鼻韵母呢!谁来把他们找出来?
(6)你来当当小老师,听听你的同桌读得对不对。
7.巩固练习。
谈话:我们认识了4个后鼻韵母,现在来做两个游戏吧!
(1)做“送信”游戏:请一名学生将四张后鼻韵母卡片分给四个同学,再请这四个同学上台来带读。(配读儿歌: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表扬信。)
(2)听音组合:将单韵母a、e、o、i和尾音nɡ发给学生,师发音,生做组合游戏。
8.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inɡ。问:谁会读这个音节?告诉学生这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他跟后鼻韵母inɡ的读音差不多。
(2)学习yinɡ的四声。
设计意图: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注意力比较分散,40分钟学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特性,在教学中穿插了“送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由扶到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当小老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指导书写
引言:同学们,你们能准确地拼读这些音节吗?(mínɡ liànɡ)
1.说说他们是由哪些拼音组成的。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线格里的拼音朋友都占哪一格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课件出示拼音写法,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写一个音节的几个字母要靠紧一些。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要写紧凑。(提示:同学们写字时,身要正,肩要平,臂放开,足要安。)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写得好的给予鼓励,写得不好的给予指正。
5.修改自己书写的音节,同桌互查书写是否正确规范。
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小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的练习,有张有弛,有静有动,使课堂充满了灵气。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引导小学生自我评价,开放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体现。
四、布置作业
1.制作关于anɡ、enɡ、inɡ、onɡ、yinɡ小卡片。
2.在四线格上书写anɡ、enɡ、inɡ、onɡ、yinɡ各两个。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anɡ enɡ inɡ onɡ(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创设“小兔采蘑菇”活动情境:出示情境图,上面画着美丽的树林,绿油油的草地上“长”了许多蘑菇,这些“蘑菇”后面写着含有后鼻韵母的音节,请学生戴上小白兔的头饰来采蘑菇,然后带领大家读。
2.过渡: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做运动呢!我们去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二、巩固拼读
1.请看插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用几句话说清楚吗?
2.相机出示图中的音节和词语:游泳yóu yǒnɡ、骑自行车qí zì xínɡ chē、打乒乓球dǎ pīnɡ pānɡ qiú。
3.你能读一读吗?
(1)学生自由拼读。
(2)指名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能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同桌之间练习说,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利用插图辅助教学,叙述图中内容,找出音节,采用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巩固拼音,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车。这个生字你认识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记住呢?
3.给这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4.你能用这个生字说一句话吗?和你的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拼读的基础上识字,注重扩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面,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使之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并形成能力,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四、学习儿歌
1.谈话激趣:我们把汉语拼音全部学习完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更多的诗歌和故事啦!
2.老师现在就有一首很有趣的儿歌,你想读吗?
3.学习儿歌《两只羊》。
(1)出示儿歌,学生找出认识的字母和音节,自己读一读。
(2)学生看图听老师范读儿歌。
(3)领读、齐读、表演读。(适当地加上活泼的动作)
(4)小朋友,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呢?
(5)引导思考:这两只小羊做得对不对?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认识生字:羊、走、也。
(1)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吗?
(2)给这几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3)你能用这几个生字各说一句话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借助拼音读儿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一谈读懂什么,有什么看法,让学生通过读,有所感悟和思考,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反思
1.由扶到放,注重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了能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了“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按照“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以致用,走向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结束时,还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说音节,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实践,这些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对形近的复韵母能正确区分。(重点)
2.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熟练认读。(重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重、难点)
4.复习会写的生字,熟练掌握。
5.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课前准备
1.课件。(教师)
2.实物投影仪。(教师)
3.字母卡片。(学生)
4.小组汇报单。(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孩子们,秋天到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这节课,再次跟随老师去秋游吧!
(播放音乐:《一同去郊游》)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枯燥的拼音学习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秋游活动,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读读比比--激趣观察巧分类
1.出示课件:郊外美丽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下,一群孩子有的在草地上追逐玩耍,有的围坐在一起玩游戏,还有的在草地上欢快地跳着扇子舞。
2.孩子们,你们看,他们多开心哪!瞧,那扇子上还有拼音呢!你们愿意去读一读吗?
3.那可要睁大眼睛仔细瞧了,请大家认真观察扇子上的音节,你能正确拼读哪一对呢?(课件出示扇子上的音节,学生自由选择拼读。)
4.区分前、后鼻韵母in-inɡ。
(1)教师强调:在读in的时候,舌尖要向上齿龈移动,抵住上齿龈发鼻音n,在读inɡ的时候,舌头逐渐后缩,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
(2)如果在他们前面加上生母y,一声,大家还会读吗?(指名读、齐读)
(3)yīn、yīnɡ是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读出来,同学们可要记住哟!
(4)我们把这几对扇子上的音节再读一遍吧!
5.区分yǎn和yuǎn。
大家注意观察:yǎn与yuǎn这两个音节又有什么不同呢?
强调:一个是两拼音节,一个是整体认读音节,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整体认读音节要直呼。
6.区分平、翘舌音节。
(1)出示zuān、zhuān。谁能准确地读出这两个音节呢?边读边思考有什么区别。(指名读)
(2)要注意平、翘舌音的发音规律,谁还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7.区分介母i、ü。
(1)出示jiǎn、juǎn,读音时,应该注意什么?
(2)生试着读一读。
8.区分综合音节chán、chuán、chuánɡ。(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比一比、读一读--我们长得不一样(区分形近韵母)
1.区分ie-ei,iu-ui,根据发音方法区分:先发第一个字母的音,再滑向下一个字母。
2.男女生比赛拼读这三组音节。
3.出示拼音卡,试着再拼读几组。
设计意图:除教材上的音节外,又补充一些类似音节让学生拼读区分,扎实巩固这部分内容。
四、我会选--直呼音节练拼读
1.看到小朋友玩得那么开心,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参加呀?快想想,告诉老师秋游时你想带什么物品?
2.请大家小组内讨论,并在小组汇报单上,每人用拼音写一样物品。
3.小组选代表汇报,实物投影仪上显示汇报成果,集体订正错误音节。
4.刚才大家在思考的时候,老师也想了一些,看有没有和大家重复的。(出示教材上的词语音节)
5.自由读,小组内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五、伴乐下课,布置作业
1.孩子们,在你们的建议下,现在老师已经备齐了物品,让我们唱着欢快的歌儿继续前行吧!(播放《一同去郊游》)
2.宣布下课,布置任务:把你在操场上看到的物品或景色用拼音写下来,如果能用一两句话写出感受就更棒了!
设计意图: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寻知探宝”,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价值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用拼音表达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江南(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江”的读写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
5.感知内容。
(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收集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江南及荷花的了解。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征,在识字环节教师重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本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自主识字、创造性识字、小老师领读识字、赛读识字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与识字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强调练字应在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书写指导。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大家多多关注我们。
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今天小编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赵州桥的教学设计
一、赏图导入,初识赵州桥。(幻灯放图片)
1、师:前面的那些桥与赵州桥设计不同,同学们都发现了,真是独具慧眼啊。一眼就看出来了,真了不起。课文中的作者啊,就说它是“世界闻名“的桥。那么,你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这座桥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赵州桥》,看看这座作为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象征的古代大桥,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板书课题)
3、资料补充。
二、自读课文,把握字词。
1.学生按要求读课。(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新词,画出不认识或者比较难理解的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可查字典),并做好笔记。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全班读,指生读(去掉拼音)
(3)给生字扩词(课件出示)
(4)教学多音字“爪”。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赵州桥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又是谁设计的?
2、学生交流反馈。
3、课件出示第一段,通过重点词语来理解。
4、指导朗读第一段。
5、这座古老的石拱桥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用“----”画出介绍赵州桥特点的中心句。
6、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中心句,相机板书。
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四、课堂小结。
赵州桥这座作为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象征的古代大桥,它历史悠久,它非常雄伟,不仅坚固,而且美观。经历一千四百多年,却依然能完整地存留下来。难怪它会举世闻名。让我们下节课再更深入地走进它,去感受它的魅力。
五、作业安排
1、生字书写
2、下节课预习内容:
(1)从哪儿看出赵州桥非常雄伟? (2)从哪儿看出赵州桥非常坚固? (3)从哪儿看出赵州桥非常美观?
赵州桥的教学反思
本次课例教研研究主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高效课堂。我们三年级的研究重点是说明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研讨资料是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赵州桥》,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就论坛上大家议论较多的几个问题我结合着自我的课堂教学谈这样的几点看法。
1、是否有必要告诉学生这是说明文。
我个人认为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白说明文这种文体,这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能够,不说也不是什么缺点。但是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雄伟一部分的时候,透过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勾勒了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特点,并清楚的引导学生标上了那几个数字,并告诉学生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我是这样想的,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在以后课文的学习当中还会涉及到,本课提出来作为一种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有所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点基础。
2、有关赵州桥传说的合理引用
当时在备课的时候,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其中有关赵州桥传的传说有很多。但是如何的将这些传说恰倒好处的引用到课堂的学习当中,还真的需要细细思考。当我和二实小的王霞老师在一齐交流的时候,她的点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王老师将“张果老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了五岳名山,装在车上推车赶驴上桥。此刻,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这一情节用在本段学习了赵州桥雄伟之后,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清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这样的引用能够说是恰倒好处。
3、中心句过渡句的处理
在本课的学习当中中心句与过渡句我处理的方法基本相同。第二段的中心句,我是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归纳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引到第一句话上,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过渡句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
4、课堂小练比
透过在线交流,我得到了很多课堂小练笔的方法与窍门。有的老师带给多种中心句让学生自主选取,仿照着课文的句式进行训练。有的老师则直接将课文的资料重新提炼让学生根据自我对课文的理解用自我的语言来重新描述赵州桥。这些方法都给了我启发。
5、课后练习
对于课后练习中的夸夸赵州桥一题,我十分欣赏论坛上有些老师提出的做法:由夸奖赵州桥引申到夸奖设计者李春、夸奖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本次课例大教研落下了帷幕。课例教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在线研讨还是双向视频还是课堂研讨都让人真正地动了起来。在参加整个教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参与其中,进步很大。
4、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
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
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3.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颤”,“应接不暇”中“应”。“一簇”中“簇”),“隙”。理解词语。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1、2段课文内容。
(二)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
(1)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清十分愉快。)
小结: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另外,由于当时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株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榕树的大,
5、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6、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与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作者以雕塑的造型将五壮士矗立在山巅上,并与远处的山峰形成对比,歌颂了革命英雄主义品格,下面小编带来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与反思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任务、大吼、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八年。这八年,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
2、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4、请大家注意“壮”字的写法,注意和“状”区别。“壮”可以怎样组词?
(壮烈、雄壮、壮举、气壮山河)
是啊,同学们!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
①认读生字与写字。
(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平舌音与翘舌音,本课生字除“嗖”外,“斩、坠、仇”都是翘舌音;还要注意“葛”读第三声不读第二声,“吼”的声母是“h”不是“k”,“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注意吐字清晰。从字形上来说,“葛”不要多写一竖,“昂首挺胸”的“胸”不要少写一竖。)
②课件出示: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仔细体会读第一行与读第二行的不同感受。
①指名读,接龙读。
②边读边谈感受。
(第一行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行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③齐读
三.熟读课文,梳理记叙顺序。
1. 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五壮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动人场面,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不熟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4 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
(课文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
板书: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
5.课文的2—5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写的什么?能跟老师一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词语。
1、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中,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
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感悟词语。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叫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分别是山西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简称。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水沟。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所以应选气魄大。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教学反思:
本课我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情感升华。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一句,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想想看,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学时已经觉得准备比较充分了。但实际不然,整个课堂前紧后松,句子的赏析不是十分到位。结构上虽然比较合理,形式上也采用各种方式体现了豪迈,但对句子的深意挖掘的不够。如:“壮士们”在当时为什么要砸枪的深层含义没有挖掘,壮士们也许想敌人的东西我不要,也许想我不能把好东西留敌人等。总之,我教学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说明我平时对教材挖的不深,不够。课件的配合也不行,缺少大气的东西贯穿始终。又如在“眺望”“望望”词语的体会时学生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不能理解。说明我的引导还是有问题,不够到位。今后在教学时,我要深研教材把课文的“神”理出来,找出要突破的东西去认真把课上好,有机会多向他人学习,力争提高。
7、松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从中体
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掌握多音字“晃(huàng)”,认读3个字。
3.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能够按不同方面把课
文分成两部分,并能说出理由。
4.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抓住了特点,又言之有序,读写结合。
二、教学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产生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能说出理由。
四、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字、词、句的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你能用一两句话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2.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图中的小动物吗?[出示几张不同种类的松鼠图片]请
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松鼠)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
形容一下它?
3.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鼠”的笔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看看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①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句
四肢歇凉摇晃毛茸茸风吹雨打树杈
榛子橡栗苔藓[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
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
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
“遮蔽”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
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
“嬉戏”你怎么理解?
(2)组词[写在练习本上]
支()茶()喜()般()敝()
肢()搽()嬉()搬()蔽()
耳()舌()秦()晃huǎng()
茸()刮()榛()huàng()
组完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个词。
讨论:()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板书:外形
习性
四、细读一段,了解外形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划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
在写松鼠的外形时,作者采用的写法,抓住松鼠的、、、
、和的特点,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3.大屏幕出示: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小面孔上有一对小眼睛,
身上有褐色的毛,一条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对比读:男生读屏幕上的这段话,女生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认为哪段写得好?好在哪儿?
小结:确实是文中第一段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
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
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的外形。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特点,富有情趣,引人入胜,在阅读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特征,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及生活习性。在实际教学中成功与遗憾并存。
在教学中我欣赏得看到学生与文本的亲密对话,他们似乎走进了作者描绘的松鼠的世界,用心感受到松鼠的灵性,与松鼠成为朋友,特别是当学生体会到松鼠的情感时我为之欣喜,这正是我教学的初衷,也是布封这个“和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写作的独特之处。通过学习孩子们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喜爱那可爱的松鼠。
8、教版小学人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9、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及教学反思
诸葛亮是聪明的代表,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可看出他的才能卓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一起来学习下诸葛亮的忠诚和爱国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以上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了,希望可以对你们的教学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知识,关注本网站。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
《出师表》学案7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詹天佑》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10、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